浙大管院葛亚力:广受全国认同的“五水共治”政策,还缺点什么?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也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和

发布时间:2016-06-23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22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也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特别是河长制的实行,“五水共治”目前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不仅在浙江省持续推进,还在全国多地进行推广,并且不断有各地政府领导前来考察学习。由此可见,“五水共治”、河长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体育外围平台APP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高级工程师、体育外围平台APP电子政务研究所副所长葛亚力日前作为浙江省“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专家,在多次应邀接待前来考察学习“五水共治”经验的外省政府部门领导时,对此却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1.jpg

体育外围平台APP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高级工程师、体育外围平台APP电子政务研究所副所长葛亚力

    一、“五水”缺“共”,治理犯难

    1、“五水共治”缺了“共”

    “五水共治”的提法确实不错,特别是那个“共”字,点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之间的系统性关联。只可惜在实际落实的时候,这个“共”字几乎没有体现出来。

    在组织专家时,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被分为五项工作,按专业分别组建专家组。但五个专家组里并不包含“共治组”,可见,“五水共治”的体系中,压根就没有“管理”的位置,实际实施的时候更是完全把“共”字抛到了脑后。

    2、“河长制”助长“人治”

    河长制是“五水共治”中的重要管理制度,也是各地来学习的重要内容。河长制本意可能是希望克服九龙治水,无人负责的问题,但河长制过多依赖长官意志与权威管事,更侧重人治,往往是一把手关注的事,其他事都可以让路。河长制作为应对严重水污染的权宜之计尚可,对短期、简单的任务有一定效果,但用于长期、复杂的任务是否合适还值得商榷。

    虽然,河长制的实行确实让浙江省很多河道垃圾减少了很多,河水变清了不少,但是,这种让所有“一把手”冲到治水第一线,集中了各部门的资源,同时又拼命砸钱得来的“清水”,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只是解决了一些表面看得到的问题而已。治标不治本,问题还会源源不断的出现。绝大多数河长及其下属机构并不具备“治水”的专业能力,只能靠手头的财力和行政“蛮力”,这必然导致这个权宜之计在应对复杂的治水问题时后继乏力。此外,河长虽有协调的职能,但是其协调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其原先的职位,也就是靠原有权力协调,而不是靠机制协调。非重要部门的领导很难协调相关各方,最后往往只能调用本部门资源做事,还可能会严重影响到本部门的本职工作。

    实际上,要让河长制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在“制”上下功夫,而不是在“长”(长官意志)上下功夫。就是要围绕河长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没有制度体系的保障,光给一顶“河长”的帽子是无法实现有效管理的。

    所以说,现在的河长制实质上是有很大缺陷的。然而,现在这个“河长制”却大有长期实行的势头,并且不只是浙江省,还向全国其他省份推广。怎么看都有一点饮鸩止渴的味道!

    3、“五水共治”缺“科学”

    “五水共治”的实践中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手段是以河长制为代表的行政权力和用钱可以解决的治水工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领导用一些既费力又费钱的、很不科学的方法来“治水”,实际上,就是凭外行人的感觉来“治水”,治标不治本,甚至连“标”都治不好。

    在技术方面,名义上虽然组织了相应的五类专家,但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包括一些工程技术问题,似乎没有人想到要找专家,常常都是用行政手段解决的。工程相关的流程,常常也是走过场,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十分严重。即便一些专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科研成果,也没有领导想到让这些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上去,专家在“治水”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在管理方面,许多做管理工作的领导只看到管理的职能作用,不知道要使管理更有效、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仅停留在实践阶段、发挥管理的职能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科学管理的方法、工具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门科学就是管理科学。面对复杂问题,没有科学的管理,很多复杂技术是很难产生价值的。可惜的是,在“五水共治”体系中管理连专家身份都排不上。

    对于科学性,可能部分领导还颇不以为然,觉得按照现在的方式,一样能推进“五水共治”。但事实上,“五水共治”推进到现在,一些靠“蛮力”也能做的表面工作,如清理河道垃圾、三改一拆等,已经做的差不多了。接下去要做的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仅靠“蛮力”肯定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科学管理的方法才行。

    4、治理主体有错位

    从治理对象上看,现在是把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这“五水”分而治之,从治理主体上看,也没有形成“共”的局面。目前的情况是,基本上靠政府费力推进“治五水”,即政府是实际上的治理主体,政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企业、公众不但参与很少,甚至还成了被治理的对象。

    然而,“五水共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更适合运用协同治理的理念来推进。在协同治理的理念下,企业、公众都应该是“五水共治”中非常重要的主体。如果这些主体没有参与,甚至成了被治理的对象,那是“五水共治”治理主体的严重缺位和错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公众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如何将“主体”与“主导”协调一致而不错乱,是“五水共治”必须很好解决的问题。否则,“五水共治”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

    政府应当学会逐渐把花在治理企业、公众上的资源,转而用于帮助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治理好环境的同时又能让企业、公众获利,那么企业、公众自然而然的,就会与政府一条心、一处使劲,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共治”要牵“牛鼻子”

    “五水共治”的推进工作应当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使用行政手段简单粗暴的处理。俗话说,“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讲的就是做事情、干工作要抓住关键点。抓住了关键点,方能事半功倍。对于现阶段的“五水共治”而言,涉及面广、关系复杂、头绪繁多、任务繁重,要想把各项任务落实好,各项工作推动好,抓住重要方面、关键环节十分必要。

    这个“牛鼻子”就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建设和维护科学高效的,企业、公众、专家参与的,能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这里有几层意思:

    首先,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服务的意识,来开展“五水共治”的工作,通过服务生态产业建设来“治五水”,倡导和推行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大家能够齐心协力。

    其次,科学管理可以说是政府的“第一生产力”,用好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效果。因此,建立机制要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而不是单靠会议讨论、利益平衡的方式。认真结合实际、运用科学管理,可以让管理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三,让企业、公众、专家成为“五水共治”的主力军,而不是旁观者或被治理的对象。只有他们的深入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五水共治”的目标。这就必须要用好的机制让各方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内耗。

    最后,还要注意让一部分人把精力放在提升和改进上,形成持续改进机制。所有的机制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外部的条件和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要有不断提高、改进自己的能力,这样在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时,才能更好的应对。

    结语

    “五水共治”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是如果思路、方法错了,好的愿望不一定有好的结果,甚至劳民伤财。用蛮力拉牛角、推牛屁股、抬牛腿、扯牛尾巴是很难推动“五水共治”这头牛的。只有牵住了“牛鼻子”,才能让牛听话,轻松的牵走牛。希望葛老师的以上观点,能够对“五水共治”工作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一些作用。

 

欢迎关注体育外围平台APP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或者  输入微信号:zjusom-wechat  即可成功添加

 

f688e642bf75f679287066771f371ee3.jpg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