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做到让大多数人对它“一见钟情”?就像是iPhone,为什么能让那么多“果粉”对它持续追随?为什么它能使你快乐并产生购买欲望?
在IEG公司副总裁、智越三创学院院长、国际粹智学会执行院士姜台林博士看来,这一切都与“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有关。作为ISMOT'2016之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的主讲嘉宾,姜台林博士在会后就设计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等话题接受了专访。他表示,设计思维就是设计能让用户感到快乐和感动的产品或服务,其特色就在于以人为本,帮你实现你想不到的idea。
IEG公司副总裁、智越三创学院院长、国际粹智学会执行院士姜台林博士
嘉宾简介:姜台林先生是国际粹智学会执行院士。国际TRIZ学会全球华人第一位TRIZ Level 5证书获得者,六西格玛黑带大师(MBB)。曾任职美国Ideation亚太区新产品开发研发总监、Motorola 半导体事业部、Advantek (MN, U.S.A.) 研发部、Texas Instrument (TI) 制造工程部等。专长:设计思考,设计六西格玛、TRIZ, 技术地图,新产品/服务开发。
专访现场
1、学科交叉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
Q:IEG作为创新管理咨询领域的的领导者,近年来帮助很多企业培养了优秀创新管理人才。作为IEG高管,在您看来,商学院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姜台林:我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理论的研习,二是理论的知行实践。
商学院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构建广博的知识架构,丰富自己的涉猎领域,比如尝试学习工程学院的相关知识等通识课程,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境界。总之,学科交叉,对一个人的知识积蓄相当重要。
而在理论实践方面,学生在校直接实践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我们可以从各个经典的案例中萃取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的智慧,借鉴宝贵的经验,这不失为可行之法。
2、设计思维要坚持以人为本
Q:“设计思维”是整个硅谷创新的驱动力,但“设计思维”其实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普通大众很难理解。您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话谈谈何为“设计思维”?它如何驱动创新?我们如何才能具备这样的思维?
姜台林:从字面上看,设计思维就是“design thinking”,即通过系统地学习,设计思考的路径、理论、准则和方法,再进行实际运用。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已步入体验式经济时代。如何运用设计思维,真正了解并精准把握使用者内心的需求?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IEG这样定义设计思维:一种洞察人性、颠覆传统,产生极致体验的新产品、新服务原型的创新方法。简单来讲,就是设计能让用户感到快乐和感动的产品或服务,并以此展现个人价值。例如我选择使用iPhone,是因为我相信拿着iPhone时,仿佛乔布斯和我在一起。
技术基于人性,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设计思维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合适的技术和可实现的商业模式来创造价值。举个例子来说,男生邀请女生吃饭点菜时,女生通常会说两个字——“随便”,但如果我帮女生点她喜欢的菜肴,女生心中暗想:哇,好棒,你怎么知道我的需求?同理,挖掘客户无法言说的需求,这便是你的独到之处。
3、把握企业的灵活度与弹性
Q:您觉得目前中国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有哪些进步空间或机会?
姜台林:中小型企业在灵活度和弹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规模限制,企业决断往往由公司老板一人拍板决定。正因为如此,老板可以充分运用他个人的才智和专业知识助力企业腾飞。但5年之后,创新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储备不足、决断力不够等问题将会凸显。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对症下药,才能为时不晚。
而大型企业在组织层面相对完善,创新方面也能与时俱进,这是它们的优势。但由于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容易层层节制。对此,大型企业可以借鉴欧盟的多层级治理体系,对创新、组织、流程、制度、成果五个维度进行指标评估。
如果大型企业能拥有中小企业的灵活度,那一定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4、姜台林先生眼中的“浙大管院”
Q:您对浙大管院的第一印象如何?
姜台林: 对浙大管院的第一印象,我觉得是“Talent students”、modest scholars”.
浙大学生的出色大家有目共睹,而学者也相当谦虚。除此之外,创新氛围特别浓厚。它和剑桥大学一样,有自己的创新基地,并且研究前沿的创新领域,注重国际化、全球视野,充满了活力和元气,这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