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周玲强:精品景区应增加互动与体验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十三五”时期的旅游业发展确定了目标与任务。

发布时间:2017-01-06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5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十三五”时期的旅游业发展确定了目标与任务。那么,目前中国旅游业需要突破哪些问题?《规划》提出后,中国旅游业又将如何发展?

    近日,浙大管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主任周玲强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规划》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打造精品景区,应增加互动和体验。同时他认为,乡村旅游为农村年轻人就地创业提供了可能。

精修_副本.jpg

浙大管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主任周玲强教授

    《规划》提出:“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列举了八大产品创新方向:精品景区、休闲度假产品、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海洋及滨水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

    对于《规划》中提到的“强化A级景区复核和退出机制,实现高等级景区退出机制常态化”“推动精品景区建设,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观光旅游产品精品化发展”等,周玲强教授认为,传统景区以观光为主,以门票为主要盈利手段,游客走马观花、短暂停留,现在强调做精品景区,就要突破这种模式。如何突破?应增加互动和体验。以大量人文类景区为例,游客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各异,标准化讲解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景区可通过交互式智慧解说系统满足游客需求。

    《规划》提出,大力开发温泉、冰雪、滨海、海岛、山地、森林、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和国民度假地。“从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的对比中,可以更好地认识、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周玲强教授认为,一般情况下,观光旅游追求景观差异、文化差异,追求价值碰撞、心灵震撼,常常是远距离的、低频次的、猎奇式的旅游;休闲度假追求的是价值交互、文化认同,追求的是深入体验、心灵休憩,常常是相对短距离、多频次、重复性的旅游。如美国人休闲度假一般到加勒比,欧洲人一般到地中海,往往有一定的忠诚度。各地可以根据差异进行产品定位和开发。

    而《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后备箱行动、创客行动计划、合作社模式等举措,有专家认为,这表明有关部门清晰地认识到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与人才短板。引入外部创新创意资源、推行合作社模式,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有效解决好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高频带低频”问题,是提高乡村旅游效应的关键。

    周玲强教授则更关注乡村旅游的扶贫功能。他说,当前,农村的年轻人思想更活、自主性更强,越来越不希望被束缚在流水线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我的平台,就地创业成为可能。如在贵州乡村地区,以前有很多人到广东、江浙一带打工,伴随乡村旅游发展,不少外出打工者返乡办客栈、农家乐,收入也不低。

    专家表示,乡村旅游需要真正从“农村思维”走向“乡村思维”,从“后备箱工程”深入到“乡村产品价值实现空间”,有效衔接好乡村农副土特产品的电商化。“乡村旅游发展整体环境的改善,需要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在符合条件的地方,跟乡村有关的资金可归集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就像之前规定涉农资金的归集使用一样。”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二维码.jpg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