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下午,荷兰蒂尔堡大学(Tilburg University) 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助理教授Martyna Janowicz老师在体育外围平台APP302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了主题为“临时性及其对于组织功能和绩效影响”的学术报告。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系莫申江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Martyna老师在荷兰蒂尔堡大学组织战略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荷兰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助理教授。Martyna老师的学术研究涉及组织间协作、知识转移等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她的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Organization Studies等组织行为学期刊。
Martyna老师报告中的关键概念“临时性组织(temporary organization)”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非临时性组织在事先指定的时间(specific date)内相互合作并且完成联合任务所形成的组织。Martyna老师认为临时性组织区分于非临时性组织的重要因素在于临时性组织自形成伊始就存在一个既定的终结时间(termination point)。例如,奥运会筹备会便存在一个明确的终结时间。研究临时性组织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必要性:第一,人们过于关注组织的延续(persistence)和永恒(permanent),而忽略了形成伊始就存在既定结束时间的临时性组织。第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新产品联合开发等跨组织合作的临时性组织形式非常普遍。第三,时间要素在组织当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究。第四,临时性组织的相关研究能够对项目管理研究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随后,Martyna老师介绍了临时性组织理论框架中的五个核心假设。假设一认为,处于临时性组织中的个体相对于非临时性组织中的个体更加注重当下的任务完成。假设二认为,临时性组织形式使得个体更加专注于当下的活动,个体对于工作任务有更多的沉浸式体验,进而感知到更强的时间紧迫感。假设三则认为临时性组织形式一般对应特定任务,个体的独立性更强,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较低,因而个体更不易受外部活动所限制。假设四则认为临时性组织中的成员因其独立性而能够按照恰当节奏完成任务,同时他们会更加专注,对失败的耐受力更强,进而能够产生更具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假设五则指出临时性组织的知识储备和传承能力较差,因为临时性组织内的成员注重当下,对于时间紧迫性的感知较强,所以往往并不关心知识的传承。
Martyna老师的报告在现场激起了师生们的热烈回应。在问答环节,Martyna老师继续针对临时性组织的定义、临时性组织与文化差异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探讨。Martyna老师一一回复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并且对于有启发的观点表示衷心感谢。
在大家意犹未尽的讨论中,本次报告完满结束。Martyna老师所带来的报告得到了在场师生一致的高度评价,她还将自己与合作者有关于临时性组织研究的最新著作赠予了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系;她的热情与亲和也给参与报告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左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