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倾注8年时间,主导金信信托涅槃重生,付出5年心血,在金融危机中华丽转型,再造一个浙江新国贸,履新不到一年,解难题谋基业常青,被称为“难题解决高手”。
她提出“信用立企业”的经营理念,热衷于慈善,和弟弟携手打造中国最大的铜管、管件出口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铜合金管生产企业,被员工亲切的称为“四姨娘”。
他们是11月17日将莅临“全球浙商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精神的力量”现场作分享的嘉宾——物产中大集团董事长王挺革、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
论坛开始前,让我们先来走近这两位兼具“创新创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风云浙商。
王挺革
说起全国人大代表、物产中大集团董事长、浙大管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王挺革,很多人都会为这位能够在危机中“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高手、兼具创新创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风云浙商竖起大拇指。
物产中大集团董事长 王挺革
浙大管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全球浙商创新创业论坛分享嘉宾
将在论坛现场探讨“企业家精神与浙商创新发展”
作为浙江省省属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和中国最大的大宗商品服务集成商之一,物产中大集团自2011年起连续入围《财富》世界500强,自2008年起连续蝉联浙江省百强企业首位,是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定的双AAA主体信用评级单位,为首家获此评级的地方流通企业。
在王挺革的带领下,近年来,物产中大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加快实施“流通4.0”,通过不断创新升级,实现从轻资产模式为主向“轻重高”结合的产业格局转变,全力构建以流通集成服务为主体、以金融与高端制造业为两翼的产融互动业务格局。
同时,王挺革也始终践行国有企业董事长应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国有股权的出资人负责,一定要摒弃自我的权力和利益,来支持推动企业改革。
此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王挺革主张以企业家精神推动改革深化。他认为在供给侧改革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主人翁精神,在降成本、去产能、重创新等方面积极行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担好微观经济层面应有责任。
作为浙大管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也心系浙大管院发展,多次参与委员会议,为中国管理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升级持续献言献策。
而除了改革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推行者与践行者,让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王挺革的“难题解决高手”形象。在担任物产中大集团董事长之前,王挺革曾用8年的时间主导了金信信托的涅槃重生。当时的金信亏损有47个亿,涉及到1万多债权人,也是浙江省第一的金融大案,省委、省政府、金华市委、市政府压力很重,老百姓的钱放在这个信托公司里,然而公司突然垮台了。面对这样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担任金华常务副市长王挺革,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担任了“操盘手”的角色,最终使金信信托得以重生。
2008年,王挺革加入国贸后,他又遇上了国际金融危机。“当时,我碰到了两件事:第一自然是金融危机对出口带来严重的挑战,第二就是浙江的劳动力水平提高以后我们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下降,等于是双重打击。当初我脑子也想,企业要怎么样基业常青,我们不仅仅要解决当前碰到的危机,更重要的是未来我们能不能生存下去。所以当初我们选择了金融这个点,因为浙江最具有发展金融行业的土壤,我们国贸有保险、信托、期货、租赁等20张金融牌照,这些行业可以说准入门槛都很高,但是我们都拿到了。我们是碰到了天时地利。未来决定现在,事实上每个现在组合起来就是未来,这个不仅要看到未来,更要付诸在现在的每一个行动当中。"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初心与信念,王挺革最终用5年的时间,实现了国贸在金融危机中的华丽转型。
在一次采访中,王挺革曾透露自己很喜欢散步,因为散步的时候可以好好反省。“散步我觉得是最简单的一种锻炼,一方面和家里人也可以交流,一方面也可以从一天的繁忙中静下来,思考一些东西。我想起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他说他一天工作结束,回到家里休息的时候,他会把今天的事情都过滤一下。孔子有一句话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一下哪些地方有漏洞,有些地方哪些需要完善,哪些地方明天再去补充一下。当然,我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去努力,在办公室里或者其他的环境里,很难得到宁静,而在散步的时候,可以比较清静的把今天的事情都再想一想。”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即使功成名就也依然坚持反省自我、即使企业声名远扬也坚持通过改革创新寻求基业长青的“企业家精神”,在不断驱动王挺革自身以及物产中大集团的“持续升级”。
冯亚丽
以“信用立企业”的千亿企业女掌门
从偏居浙江一隅的小铜厂,到中国最大的铜管、管件出口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铜合金管生产企业,海亮集团的发展稳健而迅速。如今其企业综合实力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10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8位、“浙江省百强企业”第3位,已发展成为一家以铜加工为基业,并以有色材料智造、教育事业、健康产业(生态农业、医疗、养老)等多产业布局的国际化大型综合企业集团。
而这背后,离不开冯氏姐弟的多年打拼,特别是冯亚丽在创业之初就提出并持续践行的经营理念“信用立企业”。同时,“为顾客提供超越的价值,为股东创造丰厚的利润,为员工铺设成长的平台,为伙伴营造共赢的局面,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是冯亚丽多年来努力践行的目标。
海亮集团董事长 冯亚丽
全球浙商创新创业论坛分享嘉宾
将在论坛现场探讨“浙商企业家精神传承与激发、企业家精神与浙商创新发展”
与执掌千亿企业的其他女企业家的凌厉作风不同,冯亚丽在海亮内部更为广泛的称呼是“四姨娘”——一个家庭色彩浓郁的年长女性的称呼。这是因为冯亚丽在家排行老四,在企业里对员工很亲切,大家感觉她像自己的阿姨,平易近人的温和姿态是众人喜爱且亲近她的原因。
海亮集团创立以来,冯亚丽倾注了大量心血,但从不自居任何功劳。她总会笑着对别人说:“弟弟是老板,我是职业经理人。”
1988年,弟弟冯海良凑齐16.5万元人民币,成立海亮集团前身的诸暨县铜材厂,围着两只新搭的小铜炉,开始创业。4年后,诸暨市铜材厂通过集资,成立了规模更大的诸暨市铜业公司,面对前所未有的事业格局,冯海良觉得管理层要适时扩充“自己人”,他想到了姐姐冯亚丽。1992年的冯亚丽,是诸暨市阮市镇一家羽绒厂的小主任,主管技术和生产。她义无反顾投奔了弟弟,从第一天开始,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隔行如隔山。从管理服装,到管理铜加工,跨度很大。”冯亚丽回忆说,为了弄懂弟弟的生意,她经常下车间去看、去问,一待就是大半天。“那时候企业还很小,管理人员不多,权责分工都是‘粗线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管仓库、管生产、管质量,哪个都不能手软。”
有了姐姐安顿后方,冯海良得以从繁复的日常管理中抽离出来,全身心开拓市场。他北上南下,去过许多地方,甚至为了挤上好不容易买到票的火车,把一只鞋子都掉到了车厢外。“弟弟在外面闯天下特别不容易,我当姐姐的,就更要把公司管牢、管好,分担他的压力!”冯亚丽说。
这种“默契搭档+优势互补”的姐弟合作模式,成为海亮崛起阶段的核心动力。而说起冯亚丽一直以来深耕的内部管理,不得不提到她的“细节至上”——在一次企业周年庆典上,冯亚丽甚至坚持亲自纠正每一个席签和筷架的位置,使之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的描述显得她似乎失之趣味,甚至会被视为“大可不必”,但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冯亚丽重视细节甚于一切,此种原则延伸至企业风控管理,给海亮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好处。
同时,冯亚丽全身心地关注生死攸关的资金链问题。为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海亮建立了涵盖采购、生产、质量、技术、成本、财务等环节的完整管控体系,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借由内控审计、经济监察、诚信检查、法务等部门督促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对风险进行系统防控,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预警和反腐制度,力求在内部正本清源。2008年是海亮真正与其他企业拉开巨大差距的一年,严格的内控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他们以罕见的清醒控制贪欲,没有犯下错误,随后,他们再度果断斩去担保链,在另一波危机里明哲而退。
从事农业全产业链被视为冒险之举,但冯亚丽与海亮以现实行动打破了外界疑虑——海亮农业通过海外置地等多种方式快速启程其国际化之旅。在谨慎拓展的同时,海亮也不惜大幅调整优化策略,让步履更为稳健。
如果说经商是一种天赋,那么慈善就是一种选择。在创新创业的同时,冯亚丽也从未忘记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的践行,她先后投资兴办学校、支持新农村建设、扶残助残、帮困助学、赈灾救援、设立慈善基金等。在她的带领下,2014年底,海亮正式全面启动雏鹰高飞计划,按照计划,海亮将在未来数年中持续接纳孤儿,照料其饮食起居,直至大学。
冯亚丽和冯海良姐弟对抚孤均有着特殊情结,他们有过十分贫瘠、动荡且孤独的童年,成年之后,命运眷顾了他们,使之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量财富,他们迫切希望海亮能够做一番“善业”,让运气也能眷顾他人。
对于中国商人而言,散出财富似乎比获得财富更需要毅力与智慧,但显然冯亚丽并不会因此动摇自己的决心。“善业”一贯是海亮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