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0日至21日举办的第三次“中国管理50人”论坛上,体育外围平台APP前院长吴晓波发表了题为《基于管理实践的中国管理理论之国际化》的主题演讲。他结合中国领军企业“主动打破平衡”的管理实践案例,呼吁中国学者们:“是时候构建中国特色管理‘C理论’了”。
体育外围平台APP前院长吴晓波作主题演讲
构建源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体系
是当下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
吴晓波/文
百余年来,西方学者引领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基础上的均衡有效分工与协作体系,建立和维护稳定的平衡是企业提升绩效的核心命题。
然而,当前中国企业的管理和创新已表现出一种非常积极进取的、多样化的、主动打破平衡建立动态平衡的特征。
“主动打破平衡”的中国管理实践
众多中国领军企业的管理实践表明:变革才是真正的常态,打破平衡已成为一种制度安排下的主动管理行为。由此导致,当我们将西方管理理论应用于研究中国管理实践时,一些中国现象与源自西方情境的理论相矛盾,难以被西方管理理论完美解释。
比如波特(1985)的价值链理论中强调,在产业中通过异质性形成壁垒和排它性,并占据有利的位置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然而,在中国的现实中,没有专业金融背景的阿里巴巴却能突出垄断型金融业的重围、引领移动支付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Barney(1991)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只有获得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然而,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的“三无”民营企业-——华为,历经4代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却能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的产业领导者,在具备一定优势基础之后,却又屡屡主动变革,主动摧毁既有优势,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管理理论是时候“跨越”了
企业发展到这一阶段,中国学者是时候重新审视已经习以为常的众多管理教条了,也是时候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抽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规律并影响世界了。
由于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情境因素作为前因扮演着非常很重要的作用:包括网络化情境、多层次的市场空间情境、多样的技术体制情境和制度转型情境,这决定了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在这里我想强调,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需要平衡好两点,一个是“立地”,一个是“顶天”。
(1)“立地”:深入中国管理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提高管理理论研究的实践效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具有在动态环境中开展纵向案例研究的必要性。案例研究本身对于管理理论的拓展和构建就具有潜在贡献价值,而长期跟踪有助于获得高质量的数据。通过高质量的数据,研究者可以识别出变化、跟踪变化的过程,并随时间的延伸不断“ 修正 ”或 “验证 ”单元内和单元间的模式并调整研究设计。这就要求学者们深入开展更多的“扎根研究”。
(2)“顶天”:对话国际前沿理论研究,把握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问题,用国际化的学术语言诠释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我们的研究必须要强调通用性,即发展任一中国管理理论的目的旨在创造一个最终独立于区位的理论。
构建“C理论”是中国学者使命所在
中国管理学者有责任梳理中国企业“非线性成长”管理规律,关注用“另一种逻辑”实现“非线性成长”的新型企业管理体系。我将该理论体系称之为:“C理论”。
C理论中的‘C’,不是狭隘的仅指代中国(China),还包含互补(complementary)、超越追赶(Catch-up and beyond)、变化(change)、共创共享等丰富含义。而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已成为当前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