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性而活的95后新生代,德育对他们有用吗?

吴东认为,无论教育对象有多么与众不同,“德育为先”始终不变,变化的是推行德育的方式。

发布时间:2018-11-15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5

    某天晚上,一位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张“撞头滴血”的现场照片,班主任、辅导员、同学以及朋友无不为他紧张无比。可最后发现,这只是他的一个“二次元”玩笑——创作了逼真的“流血画面”在额头上而已。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这太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这样去挥霍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然而这只是95后们为“个性”而活的某一个方面而已。当然,这并不具备普遍性,他们的“标新立异”更多时候不是表现在这类极端事件上,而是表现在思维的“出奇”上。

    比如我们认为抛硬币出现正反的概率各占50%,而他们却认为,这忽略了出现硬币不正不反“立起来”的概率。那么,面对这样一群“永远让你想不到”的学生,德育对他们有用吗?

    如果没用,为何国家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高校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如果有用,为何近年来一些高校里依然有道德匮乏等现象出现?

    体育外围平台APP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501班主任吴东认为,无论教育的对象是80后、90后还是95后,无论他们有多么与众不同,“德育为先”始终不变,变化的是推行德育的方式。在他看来,目前我国专业教育的发展有了巨大飞跃,但思政教育以及推行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吴东演讲.jpg

吴东在体育外围平台APP“筑梦新时代”第二届本科生班主任主题班课大赛决赛中演讲

    体育外围平台APP倡导并践行“三好老师”文化价值观,极为重视立德树人。本期【对话“优秀班主任”】专题,采访了在体育外围平台APP“筑梦新时代”第二届本科生班主任主题班课展示大赛决赛中荣获大赛一等奖的吴东老师。他曾是同学们推选的“优秀班主任”,也曾获“优秀德育导师”称号,备受95后学生们喜爱。

    他在推行德育的过程中,到底有何诀窍?遇到过哪些困难?对于德育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他如何看待?

    采访现场

    Q1:浙大官院历来重视“立德树人”,曾获体育外围平台APP优秀德育导师的您也参与了不少落实工作。面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德育失败现象,您如何看待新时代下高校德育的作用?

    吴东:新时代,意味着新变革、新挑战,教育的对象变了,教育推行的方式也应有所转变,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放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放在满是95后的课堂上,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而德育也是一样,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德育失败现象,不是德育本身没有用,而是高校推行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对路。事实上,德育对培养具备“健康力量”的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讲究“情、礼、法”。从管理角度来看,“法”即规则,这是必须遵守而不可轻易触碰的底线。社会上出现的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等不良现象,本质是缺少底线意识。

    而我们推行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守住底线,还要明礼达情,这是更高层次的“德”的要求,也是成为领导者的一个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因此,在我看来,德育的作用是让学生胸怀家国、肩负使命,并拥有美好品德,能够引领大家一路前行,这也与我们浙大管院的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相吻合——我们致力于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并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重视对社会责任的培育。既然是“引领”,那么我们所培育出来的人才,应该要做到不止于“德”的及格线,而是达到优秀甚至是至臻至善的境界。

    Q2:大变革时代,很多青年学子在面对学习竞争、未来找工作压力时或多或少都有些迷茫和焦虑,对于国家使命和德行修炼,有些学生可能觉得遥远而顾及不上,甚至觉得与自己无关。对于这类学生,您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吴东:我们常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事实确实如此,如今的时代,快节奏、一切似乎都不确定,时刻面临颠覆。这种“快”与“变”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心态浮躁、焦虑不安,难以静心学习,更别说思政课,国家使命、民族未来这些顶层设计相关的东西更是无暇顾及。

    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国家使命并不是割裂的。我们应该把国家使命和民族未来作为个人目标决策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把它嵌入到个人奋斗目标中。比如一个科研项目有几个选题方向,你应该考量的是哪个选题对国家发展、民生福祉影响最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于国家最关心、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你的研究能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才是一个能担当大任、转移国运的浙大人应有的作为。

    我在剑桥大学留学时认识一位印度同学,他致力于研究供应链管理,但他和其他人很不一样。他说:“食物在运输过程中,有很大的比率会因腐烂而消耗浪费。而当今世界食物短缺,非洲大地仍有数不胜数的人们在饱受饥饿之苦。如果我们能有效解决食物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哪怕让供应链的效率提升一点点,就能解决数亿非洲人的粮食供应危机。”正是因为这位同学胸怀世界、有责任担当,他的研究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可见,赋予目标以意义,才能在平凡中造就伟大。当你将国家使命与民族未来作为选择个人目标的价值评判标准时,你的目标与所作所为也将充满意义。

    Q3:您曾说,“未来将以专业教育带动思政德育,以思政德育引领专业教育”,具体如何带动和引领?在您看来,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吴东:首先,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而拥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也可能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专业技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掌握它的人如何运用。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称作是真正的人才。因此,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如同人的两条腿,只有让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走得更远。这也与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的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的精神相一致。

    其次,关于如何带动、引领,我认为应该在二者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并不是刻意的灌输。当前,我们的物质文明发展已取得了巨大飞跃,专业教育也在系统地推进,但精神文明和思政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速发展。所以在专业教育中,我们要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案例讲解、交流互动、社会热点问题评析等有意识的引导,带动思政教育。此外,在德育过程中,也要以国家使命和高尚德行等方式驱动学生沿着建设性的方向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达到引领作用。

    Q4:我了解到,您上课特别风趣幽默,且不失深度,深受学生喜爱,曾获体育外围平台APP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在您看来,从教学到指导学生,再到与学生相处,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如何克服?

    吴东:现如今普遍为独生子女的95后学生,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高成就动机”,这和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极为不同。

    一方面,他们追求个性与意义,不按常理出牌,这无疑给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在这个知识“即插即用”的时代,一部手机就能查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再能吸引到他们,老师唯有不断变革教学方式,跟上潮流,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经过多次探索与实践,对于个性鲜明、有独立想法的95后新一代,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在班级管理中帮助学生搭建好初始的组织架构,选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潜质的优秀学生做团队的领导者,赋予他们的工作以意义,授予他们以权力,并通过组织分工、团队文化建设等方式,树立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必要时给他们压压担子,再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的不断循环,让这个系统运转迭代起来,实现有机更新,而老师则充分扮演好教练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变得更加优秀。

    比如之前一位同学“撞头滴血”的二次元玩笑,我当时虽然十分紧张,但并未自乱阵脚,而是让班长先去亲自查证再做进一步决策,因为班长往往是最了解班级情况和班级同学的人,又是班组织架构中的核心领导者,如果我直接拨打学生电话介入,无论这个事情是真是假,都可能引发更坏的结果。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不要给他造成焦虑甚至逆反的心理压力,我只是询问了班长关于这位同学的情况,并在事情发生后一段时间内再找了这位同学谈心。

    这样的授权管理方式,也让老师们有了更多时间可以去兼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且与热点相关的问题,并设置讨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发地参与课堂。比如在《管理学》课上我会问同学,“为什么革命者吃不饱穿不暖却甘愿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是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错了?”,学生们会有自己的思考,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也会适时地导入相关的管理课程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也上了一场生动的思政教育课。

    Q5:浙大管院开展了哪些德育工作?近年来获得的成效如何?

    吴东:浙大管院的培养目标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面包,而是让面包的味道更好”,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正如竺可桢老校长当年的谆谆教诲,浙大培养的学生不应只是满足于一门生存技能的习得,而是成为公忠坚毅且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各行各业领导者。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总的来说,浙大管院的德育开展主要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与制度建设,浙大管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自上而下倡导践行“好教师、好学者、好员工”的“三好老师”文化,每年都会民主推选出“三好老师”进行隆重表彰,以此激励老师们为做“三好老师”而努力。同时,老师们在上课、课余指导以及担任德育导师、班主任、新生之友等期间,也非常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如制度方面,学校每年会对班主任以及德育导师进行考核评优。

邢以群.jpg

体育外围平台APP首届“三好老师”表彰会,院长魏江(左)为“好教师”邢以群(右)颁奖

    二是仪式教育,在开学、毕业、新年晚会等学生相关活动中都会涉及德育推行的部分,让学生们在积极的氛围中备受熏陶。

汪蕾.jpg

体育外围平台APP第八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导师、体育外围平台APP第九届“教书育人标兵”、体育外围平台APP副院长汪蕾(右二)与学生合影

    三是价值观引领,浙大管院以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为价值观,这种“健康力量”的理念在导师与学生、班主任德育导师与学生以及“新生之友”老师与学生间不断潜移默化的相互传递、扩散,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活动中,都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学院所推行的“健康力量”。

周伟华.jpg

新生之友见面会上新生与导师们交流,右一为体育外围平台APP副院长周伟华

    而从多年的实践结果来看,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德育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比如培养了郑杰慧、吴敬华等多个获得体育外围平台APP竺可桢奖学金的优秀学生,还有致力于公益环保多年、联合发起“绿色浙江”的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忻皓等。

    此外,学院始终推行的“新生之友”制度,让每一位刚进入学院的新生都有一位导师助其成长,这让同学们倍感温暖;“三好老师”与班主任优秀德育导师的评选等,让同学们心中的好老师得到了表彰,也意味着他们所看重的“正能量”受到了学院极大肯定与鼓励。还有参与老师荣休仪式等,这些都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德育带来的温暖与感动,进而也会促进他们以德育影响周围人。

    Q6:您认为在体育外围平台APP中开展思政教育,需要注意些什么?关键点在哪里?

    吴东:当代年轻人很容易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义和团式愤青爱国,另一种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还是因为缺乏了一些理性。而非理性群体则往往容易成为“乌合之众”。

    因此,我们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理性、客观、独立的问题视角,更需要进行思政教育。尽管我们的国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并努力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建设者。特别是在商学院,经常会研究商业利益等各种商业问题,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相结合。

    每个人都想通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学生也一样。我们希望能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地埋下“树我邦国”的种子。尽管他们在毕业之初、奋斗之初可能还没有完备的能力去达成心中的愿景,但随着自身的努力、境遇的改善以及德育的熏陶,终有一天也会亲身为“树我邦国”添砖加瓦,在奋斗的新时代成就自我!

 

 

 

文末二维码.jpg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