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毅:如何让消费者被“种草”?

王小毅认为,我们如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如果抓住了,未来品牌将会迎来10到20年的黄金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11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32

    各大购物节是商家们竭尽全力发挥好营销大计的难得机会。然而新零售时代下,竞争对手多了,营销手段更“花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也越来越难控。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才能让消费者被成功“种草”?

    对此,体育外围平台APP市场营销学系副主任王小毅在日前的演讲中作了详尽分析。想要在即将到来的“双12”购物节中成为最大赢家,不妨细细研读与思考,或许能给你带来致胜“灵感”。

王小毅.jpg

体育外围平台APP市场营销学系副主任王小毅

    (以下根据王小毅在淘宝大学新零售MBA课程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关于新零售,我认为大家不能再浪费时间去做观点的碰撞了,因为大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革新迫在眉睫,所以有些事情我们有必要达成共识。

    1、消费者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类总结特别多,我列举三个目前比较典型的趋势:一是即时性消费;二是懒系消费;三是社交消费。

    今天,我重点和大家探讨一下即时性消费。这和新技术有关系,是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即时消费。

    除了购物以外,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即时消费,比如刷抖音、玩游戏、和朋友聊天等。消费不仅是购买商品,它是一种需求、一种欲望的释放,情感释放也是一种即时消费。

    从某种程度上说,即时消费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人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是需要积累欲望的,当欲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有爆发力把欲望释放出来。而即时消费恰恰削弱了人们的爆发力。

    比如现在百货公司的销售额大幅下降?只是因为消费者都在网上购物了吗?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在百货公司配置一些网上买不到的商品就能提高销售额?

    过去人们逛百货公司,往往是积累了一周甚至一个月的购买欲望,然后到百货公司集中释放,总要买一些商品才回去,否则好像任务没有完成一样。

    但是现在呢?消费者的欲望早就被释放了。

    如今,任何一件漂亮衣服都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可是当他们需要买衣服的时候,又来不及去线下门店选购,只能在网上买,这就变成了一种被迫式购买,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为了解决客流量问题,很多百货业态会增加餐饮、文娱、亲子等类目,因为这些是刚需,互联网替代不了。但是这些引流业态并不能推高传统主营业态(例如:服装或家具)的销售额,因为一位消费者去餐厅吃饭时,并不会想到要顺道买一把椅子或买一件衣服。

    因此,在这方面,我们需要重新布局,否则仍是死路一条。

    即时消费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如果这个购买是冲动消费,消费者必然希望能够尽快、马上拿到商品。

    如果交易商品的特性决定了消费者无法尽快拿到商品,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呢?随着冲动性、新奇感退去,当消费者变得理性时才拿到商品,他可能会对商品感到失望,产生负面评论,甚至退货。

    如何才能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呢?很简单,消费者要的除了这件商品外,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商家可以用服务来保持消费者的新鲜感和热度。

    作为商家,千万不要忽视消费者从下单到拿到商品之间的时间段。如果做不好,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很多人也许持有这样的观点:并非所有品类的商品都需要即时送达,对于诸如服装、家用电器等商品,消费者完全可以等待。

    我想说的是,即时消费属于一种消费文化,文化从来不需要讲道理,它是无法抗拒的群体力量。请大家试想一下,当所有的商品都能做到2小时内送达时,你也必须做到。你做不到,而你的竞争对手做到了,那就是他的优势。

    我们做过很多调研,发现物流速度在产品评论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说,产品品质弱些没关系,送货快就行;如果送货慢,产品品质再好也没用,因为对于来自同一梯队的企业的产品品质,消费者所能感知的差异并不明显。

    2、三四线城市的商业机会

    如今,很多人都在关注渠道下沉、消费降级,似乎这才是中国零售的未来。

    我认为,三四线城市确实有机会,但并不代表要把零售变革的重心都转移到那里。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有“时差”。如果你重点追逐三四线城市的滞后效应,则永远不可能领先于整个零售市场。

    在零售领域,一二线市场是永远的主流。如今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显露出疲态的“成人日托中心”式购物综合体,把他们复制到三四线城市,依旧活得很好。

    2)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入少,这意味着你在这类市场的大量投资难以产生累积效应。

    一二线市场的主力人群会不断增加,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轻人会不断涌入一二线城市,他们通过努力,收入越来越高,消费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所以在一二线市场,只要维护好年轻人群体,你就能够享受到未来10年因为他们消费能力提升而带来的红利,这是整个国家经济给你带来的红利,而三四线城市则不具备这个特征。

    当然,上述分析并不代表三四线城市不值得投资,关键是要把握好时间差。

    3、消费降级?没有的事!

    最近有很多围绕“消费升级还是降级”的讨论,我认为这些讨论没有意义。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本身是在不断升级的,在很多方面会变得更加理性。

    这其中的道理说破了其实也很简单,在收入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某些方面的支出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方面的支出减少了。比如:过去为了面子、品牌而支出的额外费用,现在不需要了,很多消费者转而追求一些有基本功能和稳定质量的商品,品牌的重要性在降低。

    我在了解美国历史的时候,发现其中一段很有意思。美国婴儿潮过去后(1970年代中期),很多年近40岁的人都进入工作、生活十分稳定的状态。于是,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很多人从装修、换家具开始,追求理想中的生活。但他们发现,彼时的美国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围绕生活定位的品牌。从那时候起,美国逐渐涌现出很多这样的品牌,其中最有名的是拉尔夫·劳伦。

    如今,中国也出现了一些融合线上、线下和多种业态的购物场景,比如阿里巴巴和银泰集团合作的新店“生活选集”。它以店中店的形式,按照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布局,营造出一个精选的家居生活场景。除了陈列家具,还有珠宝、咖啡、音乐、图书等。

    我们曾做过一项研究,观察这种沉浸式购物场景与消费者购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营造出的购物场景让人感觉过于放松的话,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反而会降低,因为购买是需要一点兴奋的。因此,如果在线下购物场景中穿插线上元素,或者通过低价等因素刺激消费者的兴奋感,将有助于销售。

    4、好的消费空间必备三要素

    消费空间的营造与心理学息息相关,而有生产力的消费空间则要具备三个要素

    1)个性化已经成为一种标签。事实上,没有人想要真正的个性化,人们想要的只是让自己贴上个性化的标签。通常,我们的产品分为两种:一种叫核心功能属性,一种叫外围功能属性。

    要改变产品的核心功能,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且收效甚微,因为消费者感知不到;而如果改变产品的外围功能属性,不仅成本低,且消费者很容易感受到,因此投入产出比最佳。举个例子,小米手机的质量并不是最好的,但这不影响其打造粉丝经济,不影响它做极致、打爆款。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要提升手机的性能,则要用更先进的芯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手机的外围属性是什么?屏幕大小,外壳是塑料的还是金属的,摄像头能否拍夜景等,这些方面的改进不仅容易被消费者感知到,而且更容易创造出极致、个性化的感觉。因此,大家在打造产品的时候,可以考虑有限改造外围属性,然后再提升核心属性。

    如今的消费者需要的是个性化7 的标签,并非真正完全的个性化。因此,在完全个性化定制未必能得到很好效果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尝试赋予产品某些细节上的个性化特点,贴上个性化的标签,虽然其核心属性仍是规模化的。

    2)民主化的购买方式。消费者都希望能有更多的购物选择,所以品牌商千万不要再靠一款单品“打遍天下”了。即便是单品,也要区分出多种规格,把自由选择的权力给到消费者。

    3)购买首先是一种社交需要,而社交就是要分享。试问各位商家,你们有没有为消费者设计好一句话,能让他们在使用了产品后愿意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比如我买了一扇门,想在朋友圈夸赞这扇门好用,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写分享语。

    这个需要商家事先设计好,让消费者能够很容易地成为意见领袖,传播产品。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在社交之上的需求是尊重。

    大家试想一下,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感觉被尊重?这与跟、服务水平有关系吗?消费者进店,导购为他倒水和展示店里的商品。这些服务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尊重感?过去我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商家总是强调服务质量,可是其实尊重感来自比较

    苹果手机曾推出过一款土豪金,比普通手机贵1000多块,性能完全一样。土豪金其实是建立在普通银色的基础上,没有银色手机,纯粹出一款金色,就不值这么多钱。所以,如果商家要给消费者营造被尊重的感觉,就必须建立可比较性,让消费者能够做比较。

    5、布局新零售要做三件事

    布局新零售不仅需要有战略性的思考,还要做好几项准备工作。

    1)如今我们所谓的“市”和“场”已经分离,是两件事。

    “市”是消费者集中的地方;“场”是购物的终端,或者门店。这两者不是一回事,消费者不会主动去门店终端。商家必须把这两者分开运营,都要做足功夫,把它们打通。

    2)通过渠道矩阵抢占线上、线下的动线节点。

    线上渠道包括旗舰店、主力店、淘宝店和社交平台;线下包括购物中心、家居卖场、社区店、直营店、店中店、集合店等。我们可以排出一个矩阵,每一类店覆盖的人群不同,所推的品类也不同,由此形成很好的覆盖面。

    3)根据场景匹配SKU

    当把前面三样事梳理清楚,大家就会发现,其实最后拼的就是供应链——配送中心、单品运营体系等,这套系统不支持,那前面讲的那些也就只是听个热闹而已。

    4)然后拼什么?团队。

    建立一个稳定的运营团队,围绕需求,规划产品,核算毛利,对IT系统进行大改造,将商品流和数据流整合,后续营销科技的深入,最后形成新的物种。这是商家在整体运营方面需要做的事情。 

    我们遇上了非常好的时代,如今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如果能抓住机遇,未来品牌将会迎来1020年的黄金发展;如果抓不住,未来5年,我们的日子将会非常困难,因为旧秩序已经被打破。

    机会稍纵即逝,可能新零售的时机点就在最近的三年——从2016年提出来,已经过去两年。最近这三年,我们能不能抢先于行业,在某些关键方面做好布局?如果能做到的话,我们再有余力改进产品,提升品牌,加强与客户的关系,我们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文末二维码.jpg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