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柏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生意人不可以

鲁柏祥认为,做生意必须要突破“250定律”束缚,主动与陌生人打交道,敢于创新“冒险”。

发布时间:2019-04-17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82

    我们中的大多数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因为陌生人,意味着不确定与危险。长大后,我们常常本能地偏向于和熟悉的人打交道,对陌生人或多或少都保持着警惕。相比冒险,我们更喜欢做一些看起来万无一失的事,例如:模仿别人的成功模式。

    这些本无关对错,但对生意人来说,却是大忌。日前,体育外围平台APP企业家学院副院长鲁柏祥撰文对“生意经”进行深入解读,并给出切实建议。

鲁柏祥.jpg

体育外围平台APP企业家学院副院长鲁柏祥

解读“生意经”

鲁柏祥/

    从文字结构中我们可以知道,“赚”钱即为“兼得财富”,是共赢的理念,是老板的基础行为;“挣”钱就是“用手抢钱”,是输赢的理念(非输即赢),是商贩的习惯动作;而做生意则是超越了赚钱的境界。

    1、何谓“生意”和“生意经”

    我认为,“生”作动词解,意指“产生、创造”,作形容词解为“生的、不认识的、不熟悉的”;“意”作名词解是“思想、观念、创意”的含义,从词形来看即为“立起每日之‘心’”;“经”在此解为“学问、方法”。

    因此,生意经就是向不认识的人传播思想与观念,并使得这些人的思想、观念与自己相一致的学问与方法。简言之,“生意经”就是产生创意的学问与方法。

    既然要改变别人的思想与观念,老板的观念就得跑在别人前面。所以,老板就得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先进价值观的引导者;而非“别人家什么产品好卖,你也去卖相同的产品”的商贩行为。

    所以说,一个真正的老板,必须是一个善学习、勤思考的人;同时他更注重主动地将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及时地让更多人接受。因此,愿意跟陌生人打交道是生意人的天性。

    2、为何要跟陌生人打交道

    老板不应该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常人。常人的行为受到“250定律”的无形束缚。这个定律是说:普通人一生的社交圈,通常不会超过250个人。从现实来看,很多人连这个数字也达不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小孩刚出生时谁也不认识;随着他的成长,社交圈子慢慢扩大;到恋爱前,他的社交圈子往往达到最大;一旦进入二人世界,圈子又变小了。

    “圈子”有多大,生意就有多大。很多人因为“圈子”不大,所以生意做不大。

    熟悉的人,是因为有缘:思想观念一致,即“意”在一起。不在一起,是因为无缘,但即使是无缘的人也可以创造一个“缘”。

    做生意,应该主动地与你不认识的人打交道。

    与歌星、政治家等公众人物一样,打交道的人多了,名气也就大了。在与别人打交道时,要切记:关键要让人家认识你,而你认识人家并不那么重要。优秀的人,会努力不断地突破“250”。

    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多年前的某天,我在济南做一次有关营销管理的公开课讲座。早晨去宾馆餐厅用餐时,我发现大家都已经围成一桌桌地坐好了,只有门口的桌子还剩3把紧邻的空椅子。前面两人有说有笑地向空椅子走去。为测试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否会主动与别人打交道,我三步并作两步,抢在两人之前,挑了中间那把椅子坐下。另外两人四处张望,发现没有别的地方可坐了,只好勉强在我旁边一左一右坐了下来。

    坐在我右侧的人多次为坐在我左侧的人盛小米粥,但就是不对我有所表示。我呢,只顾“闷头”吃饭,那两人则边吃边聊,不亦乐乎,根本没理睬我。

    上课之后,我站上讲台就开门见山:“各位,我今天碰到了两个‘二百五’,用早餐时我坐在他们中间。请问,两位学员,你们为什么不理我?若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意,那你们充其量只能做到‘两百五’。”

    或许那两位学员会想:早知道坐在我们中间的是老师,我肯定为他盛碗小米粥了。然而,如果此人不是老师,难道就不能为他盛碗小米粥吗?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能遇到对你一生有用的贵人。

    势利的商贩仅仅与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人打交道,而他们也总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他们真的都能做出正确判断,为什么始终还是长不大的商贩呢?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别人是否对自己有用,最好的方法是主动对人家有用。

    3、如何发挥“36定律”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你在公众场合始终沉默,99%的人会忽视你的存在。因此,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是生意人的大忌。做生意,必须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要让别人记住你。

    如果每位生意人每天都能这么做,日后他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上门来。这些人,不仅自己与你打交道,而且还会将有关信息告知其他人。

    在“250定律”发生作用的同时,“36定律”也会发挥作用。36定律”是指,一个人一生中通常会把他所知道的任何一条消息有意无意地告诉日后所接触到的36个人。

    有人肯定会问,“别人凭什么帮你传播?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主动、自觉、免费地帮你加速传播?”

    我认为,通常有三个路径:一则有趣的笑话或一个有趣的故事;做最坏的事,臭名昭著;做最好的事,有口皆碑。

    曾经一位美国商人去拜访教皇,声言只要教皇改口一句话,就给10万美元,教皇摇头。

    “100万美元行吗?”商人态度恳切,教皇依然摇头。

    “1000万可以吗?”商人充满期待,教皇挥手制止。

    随侍一旁的主教不解地问:“1000万美元可以干许多大事呀!他究竟要的是哪一句话,让您态度那么坚决?”

    教皇冷笑道:“他要教徒们祷告完毕之后,不再讲‘阿门’,而是讲‘可口可乐’。”

    这则笑话一经出现,立即不胫而走,媒体大肆播扬,民间口耳相授,可口可乐的“上口率”更高了。

    本笑话纯属虚构,却被人广为传播。但给我们的启示是:公司广为传诵的故事在哪里?没有有趣的故事,如何让你的企业与产品有口皆碑?

    有一次,我在济南上完课,要经郑州机场转道去贵阳。由于济南到郑州路途遥远,主办方为我准备了点心,其中有一根500g的火腿肠。

    在郑州机场,我准备享用这根火腿肠,无奈它的包装塑料纸实在太厚很难撕开,于是我只好请机场大厅商场临柜的服务员帮忙。服务员很热情,一脸阳光地取出一把全新的剪刀,认真擦干净剪刀上的油。当她正准备剪开塑料包装时,突然问我:“对不起,我怕金属封口碰坏刀刃,能否换一把小刀帮您割?”“没问题,只要打开就行。”我随口说道。

    包装打开以后,我坐在服务员对面的椅子上边吃火腿肠,边将塑料包装往下剥。一不小心,塑料包装纸被撕断了,我只好又去请那位服务员帮忙,服务员还是满腔热情地给予帮助。

    吃完以后,我在想:这位服务员怎么这么有耐心?于是走过去与服务员聊天,看到柜台里放着很多枣,就问怎么卖。服务员将各种规格的枣各拿出一包,耐心地介绍每个品种的特色和吃法,但并没有问我要不要购买。

    试想,如果该服务员“两眼朝天”,不向我提供服务,那么就没有后来的买红枣一事,也就没有今天的故事。当时,我曾对她说:“如果你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天下所有人,不要嫌弃自己今天是站柜台的服务员,或许明天你就是河南最大的枣子公司老板。”

    从此以后,我只要讲“生意经”的课程,就必讲这个故事。至今,全国已有近四十万人从我这里听过这个故事,根据“36定律”,就有1440万人听过这个故事,如果这些人再去讲36次,那么又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位服务员的故事呢?试想,大量的听众日后如果去到郑州机场,也许自然地想起我买枣子的故事而加入购买者的行列。成千上万个“鲁柏祥”就构成了枣子的大买卖,那位服务员想不做大老板也难。

    所以,除了故事要有趣,生意人一定是个好人,一定是个施乐行善的人,有的甚至可达到无为而至的境地。

    事实上,老板做生意的过程就是在解这样一个函数:“B=250+X)×36  ”,即“生意=思想+扩散”。

    4、何谓生意中的“意”

    “意”作名词解,就是“思想、观念、创意”的含义;作词形解,即为“立起每日之‘心’”,即“与时俱进”。

    生意经中的“意”更多地应是指“创意”,即强调它的独创性,但目前很多企业做得仅仅是“同意”,即简单的模仿与跟随。

    “创意”明确地表明了与众不同。做生意一定是与创新连在一起的,而非简单的模仿或复制。对企业内部来说,为降低成本,要求以标准化为基本的规模化,强调的是复制。而对顾客来说,则要求商品与其他的不一样,强调创新。

    创意并非莫名其妙地胡思乱想,生意经里的创意不同于艺术上的创意,它的起点与归宿都在于满足顾客需求,即创意源头在顾客方而不在于能否充分展示个性。

    当前很多企业往往走了极端,要么是缺乏创意的模仿,要么是不考虑消费者需求而盲目闭门造车。任何真正被顾客所接受的产品都是有生命的,都需要有创意这口“气”。创意这口“气”之于产品,就像刚生下来的胎儿要成为婴儿就必须有那口气那么重要。

    5、产品如何设计而来

    明白了的创意的内涵,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产品是如何设计的?创意又是怎么出来的?我还是用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对于第一个问题“产品是如何设计的”,我就用饮水瓶的例子来说明。以前,水一般都是放在家里的。随着人的流动性加大,水也渐渐“走”出家门。不管是旅行杯还是水壶,成本都比较高,也不甚方便。于是,消费者迫切需要有另外一种水的产品开发。这种水是卖给谁的呢?它的主要客户群是移动中的人,而不适合家庭消费。

    移动中的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想喝水呢?自然是口渴的时候。口渴时喝多少水才能解渴呢?人们对此就要做很多调查。

    那么调查表发给哪些人呢?有的企业只知道做调查表,被调查的人却并非目标客户群,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没人买。建立在错误信息上的所有推断都是错误的,目标客户选定错误,产品定位肯定错误,这种调研只能是劳民伤财。

    很多产品都具有时间性,冬天与夏天喝水的习惯也不一样。市场不断细分,产品定位也越来越准确。经过市场调查得出:一次性解渴的饮水量是400600ml。所以瓶装水夏天大多是550ml,而冬天又大多是496ml

    这水用什么装呢?移动中的人喝水要求方便饮用,包装又要经得起碰撞,软硬结合的包装比较合适。

    消费者认为什么样的水是好的呢?经科学的需求调研,清澈透明,略带淡蓝色的水往往被认为是好的,这就要求让消费者看得到水,所以瓶子也是透明略带淡蓝色的。

    移动中的人,会怎么拿水呢?他们通常是用一只手拿,那么一个人的手通常有多大?运动中的人以青少年与中年壮年居多,通过对这些人的调查,就可以知道瓶子的直径,从而做出瓶子。

    通常我们会在瓶子高度的1/3处(黄金分割点)设计一个凹的卡口,在卡口处设计凹凸纹增加摩擦,这样方便虎口卡住瓶子。通常标签会贴在瓶子靠近瓶口处,如果贴在卡口以下,我们就会感觉到有异物而不舒服,最终会损坏标签。

    人在运动的过程中,可能会把水放在哪里呢?为了增加摩擦系统,所以瓶子的底部设计有摩擦纹。为什么瓶子口是那么大的尺寸?瓶子放在嘴里,口径就出来了。

    为什么果汁的瓶口比纯净水的大?因为水的作用是解渴,水本身也是无色无味的,所以要加快速度,尽快进入消化系统并最终被吸收。因为口子小,水流的速度就很快。果汁的功能并非,因此它强调口感,而味觉系统都在口腔里。如果果汁通过口腔的速度太快,消费者并不能体会到水果的口感。

    虽然这个产品本身的品质没有问题,但会因为这种品质没有得到消费者最终的认同而失败。那么有什么办法让消费者找到水果的感觉呢?瓶口大就会把嘴撑大,嘴鼓出来,喉咙也会自动关上,果汁在嘴里停留的时间就会增加,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找到各种味道。

    同样,包装也是这样根据目标客户群的需求设计出来的,只有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才是消费者喜欢的产品。综上所述,创意的基础是科学。很多企业没有创意,只是简单的模仿,做出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6、创意如何构思

    对于第二个问题,“创意如何构思”,我借用仙都景区的案例来说明。

    关于旅游景区的开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对丽水缙云仙都景区的开发,我认为景区的开发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楼堂馆舍或“灯红酒绿”等,否则就形不成其核心竞争力,这样对游客来说就会缺乏卖点、看点、回味点,弄得不好甚至会劳民伤财。因此换个思路十分重要。

    仙都的卖点在哪里?目标游客在哪里?论山水自然风光,仙都比不过千岛湖;论文化底蕴,仙都比不过杭州。如果是没有创意的简单复制,再加上别人的先发优势,仙都怎可与别的景区竞争?这样的设计只能是事与愿违,因为它不能给游客创造新的兴奋点。

    那该如何设计呢?历史上为什么称这个地方为仙都,一定有其道理,只是需要我们后人挖掘而已。

    因此,仙都的“魂”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令人“神”往?关键是要做深、做透“仙”、“都”这两个字的文章,赋以其更深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此完成“观仙→听仙→思仙→成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仙都如何吸引游客?它的“卖点”在哪里?仙都,即“神仙荟萃之都”,这就要求我们做“神仙”的文章。“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仙=+山”,可见仙是在山上的。

    仙都的山本身就是仙景,只要把神仙放进来即可,列出与“仙”相关的故事,汇集成“都”。这样既不必破坏原有的自然风景,而且还可大大节约投资成本。这样做,可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人人都想成仙的主题。

    “仙”就是高人,我们可以把全世界所有的神仙都搬过来。“穷人烧香,富人求仙”,所以仙都可以赚富人的钱,富人自然就成为其目标客户,这又符合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何乐而不为呢?

    仙都如何留得住游客?它的“玩点”在哪里?神仙修炼往往是在最险恶的地方,这样不仅节省了投资,游客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神仙的生活。我们可以安排各种与景区主题相协调的休闲活动,让游人乐在其中,寓教于乐。

    游客到仙都来就是想超凡脱俗的,他们在这里把一些事情想清楚了,出来之后事业就会做得更大,就会回来还愿。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仙都的名声就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仙都就不会与杭州西湖、千岛湖、普陀山形成冲突,相反还可以与其结成战略联盟。

    仙都有个鼎湖,“水不在深,有龙则明。”我们可以据此做水的文章,也可以做龙的文章,或者结合中华民族做华夏文明的文章。

    仙都如何拴得住顾客?如何让游客觉得不虚此行?通过以上的安排,基本上可以让游客收到“仙都归来不言仙,只缘神仙驻心间”的效果。这样一来,整个仙都景区都有一根筋可以串起来。最后,可进一步做“都仙”的文章,从而使游客最终有“游遍名山走大川,仙都归来则成仙”之感。

    总而言之,创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产品其实只是个尸体。对于这一点,许多人是缺乏更深入的理解的。

 

 

 

文末二维码.jpg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