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规划设立"黑暗天空保护区" ,让夜空更明净;上海出台十条政策繁荣“夜上海”;“夜经济”如何点亮北京不夜城......不知从何时起,夜景经济成了各大城市争相发展的“香饽饽”。从夜间灯光秀、夜晚音乐喷泉到夜晚游轮、夜市小吃街等,每一个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似乎都有“夜景经济”的影子。
但夜景经济要发展起来,绝不是在漆黑的夜里放一堆颜色各异的灯那样简单。
日前,体育外围平台APP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黄浏英对此展开详尽分析与建议。她从夜间照明、夜游项目到夜景安全管理等方面,生动地规划了一幅鲜活而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体育外围平台APP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黄浏英
Q1:什么是一座城市的夜景经济格局?类似这样的夜景经济有何现实意义?
黄浏英:城市夜景,应该是月光之下城市魅力的另一种展现,它可以是阳光下城市形态的一个翻转式再现。
夜景经济格局的重点不在于“景”,而在于“态”。因为“景”本身就是一个背景或是一个场景,它可以触发公众的即兴消费欲望。茶余饭后,循着夜景,走出来,看起来,但不能局限于此。
夜景经济的主角应该是建立在亮化城市形态基础之上的多元业态---我们要以公众需求为核心,针对不同公众的生活场景和消费诉求,打造集合“吃、住、行、游、购、娱、学、商、养、闲、情、奇”等多种功能的“美好夜生活生态圈” “都市夜生活综合体”。
在满足公众常态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并创造公众的新需求,让公众可以享受多元、时尚、有趣、好玩、便捷、共享的新鲜体验,动起来、乐起来、嗨起来!其中,“公众”包含两大族群,一是本地居民,二是外来游客。主客共享,景城共建,才是真正的“越夜越美丽”!这也才是夜景经济的现实意义。
只有以“场景创造、形态亮化、业态融合、景城合一”为核心的夜景经济,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动力。它可以延续城市的美丽风貌,激活夜经济,满足夜消费,创造夜奇迹。
那些停留在面子工程上的夜景,之所以备受诟病,就是因为耗资不菲却徒有其表,不能为城市发展带来综合收益,更不能为消费提供场景、为形象提升、业态整合搭建平台,甚至会退化为一项“扰民工程”。
Q2:作为城市夜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景照明的作用是什么?应当如何规划夜间照明?
黄浏英:好的夜景照明,对于展现城市文脉、烘托城市文化、拉动城市经济,必然起到强劲的助推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东部沿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各地都把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推动城市发展出亮点、上水平、提品位、生财富、融业态的重要抓手。
为了有效达成上述效果,规划层面应从夜间照明的三个基本层次进行系统考虑。
第一,视觉景观。这是最表象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光感、照度等为主体的照明设计。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夜景设计的功能性,按照景观照明的亮度、色温、彩光、动态光等特质,对城市各个区域进行分级。
其次,夜景设计应考虑艺术性,准确表现城市不同时期的建筑、景观、艺术,借助电影、音乐、控制系统和LED灯,使得建筑的凝固音乐转变为灵动的视觉音乐,常见常新。
此外,照明系统中的单个元素,也可呈现艺术感。比如将路灯提升到“城市家具”这一属性,将其定位于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路灯的造型、高度、色彩、布置方式等内容,使之成为城市客厅里的重要“家具”。
第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则考虑了夜景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即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夜景中的光照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城市照明过度时,会打乱正常的生物钟,对人、动植物以及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变成光污染,造成审美效果破坏、安全感降低、美丽夜空消失、能源浪费等。
我们建议政府建立连续性、系统性的夜天空亮度测量。早在2013年3月,杭州成为全国首个提出设立“黑暗天空保护区”的城市。日前,在杭州市新一轮照明规划--《杭州市区城市照明总体规划(修编)》中,杭州首次提出“黑天空(Dark Sky)”概念,就是充分考虑了夜景照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把“看星星的权力还给孩子们”。
第三,行为场所。这一层面则涉及人的活动层面,包括商业活动、交通活动、娱乐活动、健身活动、交往活动、节日活动等。根据SOR模型,消费者在各种因素(比如霓虹灯、灯光秀、彩色光柱等)的刺激下,产生购买动机,进而形成各种消费行为。
在商业领域里,夜间照明通常扮演了三种角色:一是聚焦眼球,让“过客”放慢脚步;二是成功引流,诱导顾客融入活动空间;三是营造氛围,陪伴顾客浸入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照明和光始终陪伴着顾客,因此,夜景照明规划还应从人体行为学层面进行统筹谋划。
总之,夜景规划宜充分考虑人和自然、环境和行为、功能和审美、光照与建筑、白天和夜晚、休闲与消费、传统与时尚、局部与整体等之间的协调性。
Q3:您如何看待城市夜景经济的发展前景?与白天游览项目相比,夜景项目有哪些优势?
黄浏英:如前所述,城市发展、消费升级、技术赋能、政策引导,都促进了城市夜景经济的发展。从区域上看,这种发展态势将由城市逐步以圈层的形态辐射到郊县乃至乡村。从内涵上看,夜景经济将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赋予夜景经济更加丰富的内涵,越来越多的城市会通盘考虑夜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
发展夜景经济的必要性在于:第一,“亮”化城市的“形”;第二,“美”化城市的“貌”;第三,“活”化城市的“夜”。
较之于白天游览项目,夜景项目的迷人之处在辛弃疾的古词里可略见一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夜景项目的优势在于:第一,充分利用游客或市民的闲暇时间,平衡峰谷消费;第二,充分整合了城市的各类资源,盘活建筑、道路、景观、广场等多种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率,激发了消费的转型升级。
Q4:在开放夜景旅游、打造特色夜景旅游活动的同时,作为城市管理者应该怎样全面系统地做好安全和街头餐饮等的管理?
黄浏英:夜景经济要做起来并做大,必然离不开街头餐饮的支持和发展。
繁华源自“市井”,而街头餐饮正是最大众化的市井消费项目。但是街头餐饮之前多半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它们有些没有固定的摊位,日落而作,日出而息;有些街边餐饮店由于房屋性质、业主性质或其他原因,很难办齐相关证照。
基于这些原因,在新一轮的城市改造升级过程中,大量街头餐饮被“一刀切”取缔。但消费者对方便、实惠、有人情味的街边小店,往往更有感情。
我认为,夜的光鲜在于它的包容,对于街头餐饮,可“放一条生路,立一批规则”。
城市改造中因地制宜规划一个(批)街头餐饮存续空间,并在排污、水电、清洁等配套方面给予支持;参照5A现场管理标准,建立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的管理细则;通过APP等各种信息化工具严格现场管理,加大违规的处罚力度;同时,也鼓励街头餐饮经营者强化品牌意识,优化顾客体验。
“夜景百千态,安全是常态”。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应急管理预案,防微杜渐,从消防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方面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政府主导实行城管、卫生、消防、公安等多部门联动管理制度,采用综合服务站(值班岗亭)或夜间流动巡逻队的方式开展现场管理;结合大数据和城市智慧系统,对现场人流、物流、车流的流量、流向和流序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适时疏导。
总之,安全管理,细心、小心、责任心,齐心以待,常抓不懈!
Q5:夜景经济可能是国内所剩不多的一个有待消费升级的大体量领域,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规划城市夜景经济,探索消费升级?
黄浏英:首先,要洞悉当前城市夜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大背景: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百姓消费不断升级,文创产业蓬勃生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休闲业态百花齐放,新生代消费异军突起……
因此,当下的夜景,要摆脱惯性式的跟风发展或盲目大手笔工程之弊病,凸显区域夜景的特质,并将之演化为独具个性的夜景IP;
其次,要创意借力黑科技,以科技手段驱动夜景赋能。通过变幻莫测的科技工具和艺术手段,延展和活化夜景,满足大众对休闲消费、审美升级、视觉震撼、场景艺术的追求。
第三,通过业态植入拓宽夜经济边界,深挖夜经济内涵,引领消费夜宴。
如前所述,城市夜景不应简单定位于形象工程或是纯艺术展现,更应主动对接新业态、新零售、新场景,整合旅游、休闲、交通、园林设计、景观照明、城市规划等多条产业链业态圈内的成员,从共生到互生,再到再生、新生,成功突破原有的市场范围,建立更好的合作框架、更宽广的市场空间和更健全的生活生态圈。
我期待,有一天,我们在看得见“月光”和“星光”的夜里,沐浴在迷人的“灯光”中,用欣赏和陶醉的“眼光”,穿越满载故事的城市精彩“时光”,欢心感受我们城市的美好“景光”。